10月18日,第三屆良渚論壇“文明根脈:遠古文明的歷史智慧和當代價值”分論壇在杭州成功舉辦。論壇由文化和旅游部、國家文物局、浙江省人民政府主辦,文化和旅游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、國家文物局考古司,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、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游廳、浙江省文物局,杭州市人民政府承辦。
/strip/ignore-error/1|imageslim"/>
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喬云飛、浙江省政協(xié)副主席成岳沖出席并致辭,杭州市余杭區(qū)委副書記、區(qū)長楊建根主持。國家文物局考古司、浙江省文物局、良渚遺址管理區(qū)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,以及來自美國、法國、英國等十個國家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、歐洲文物保護與修復組織等國際組織以及中國相關領域的40余名專家學者出席活動。
成岳沖在致辭中指出,此次論壇既是一場回溯文明源頭的歷史之約,更是一場連接古老智慧、致力當代發(fā)展、開啟美好未來的時代盛會。我們薪火相傳,曾在歷史深處與文明深情對望;我們交融共生,正在交流互鑒中奏響文明交響;我們美美與共,將在守護傳承中共建美好家園。倡導要以良渚為窗,深入闡釋各文明的歷史智慧;以文明為橋,探尋交流互鑒的當代路徑;以共識為基,凝聚守護文明根脈的行動力量。
喬云飛在致辭中指出,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,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(xù)性、創(chuàng)新性、統(tǒng)一性、包容性、和平性。良渚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(fā)祥地,是需要全人類共同守護的珍貴遺產(chǎn)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,為激發(fā)古老文明根脈的當代生機,要堅持開放合作,不斷拓展文明對話的廣度與深度;要深化協(xié)同研究,持續(xù)提升對文明演進規(guī)律的認知;要聚力共同保護,攜手守護全人類共同遺產(chǎn),共同傳承好、發(fā)展好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。
論壇聚焦世界區(qū)域文明比較研究,匯聚海內(nèi)外考古、大遺址保護專家學者,將中華文明與埃及文明、地中海文明等置于同一對話空間,在多維比較中深化對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(fā)展的認識,探尋人類早期文明發(fā)展的普遍規(guī)律。
/strip/ignore-error/1|imageslim"/>
主旨發(fā)言分為上、下半場進行。上半場主旨發(fā)言由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林留根主持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賈笑冰、意大利米蘭大學教授帕特里齊亞·皮亞琴蒂尼(Patrizia Piacentini)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明起源研究中心主任李世偉、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達芙妮?辛克萊爾·米爾沃德(Daphne Sinclaire Myhrvold)發(fā)言。
下半場主旨發(fā)言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吳衛(wèi)紅主持。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、研究員孫波、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文化遺產(chǎn)科學研究所研究主任尼古拉?馬西尼(Nicola Masini)、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郭偉民、日本熊本大學副教授久保田慎二、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劉斌、摩納哥阿爾貝一世基金會人類古生物學研究所總干事安娜·埃米莉·讓娜·埃查蘇(Anna Emilie Jeanne Echassoux)發(fā)言。
最后,“中華文明探源工程”首席專家、北京大學一級教授趙輝作會議總結。他指出,國內(nèi)學者分別介紹了東北地區(qū)、中原地區(qū)、海岱地區(qū)、長江中游、長江下游史前文明化進程的最新考古成果。中國史前文化的演變是一個多元走向一體的過程,當前考古學對早期文明化進程的研究正轉(zhuǎn)變到對各區(qū)域文明化進程的研究,并整合出“何以中國”的內(nèi)涵。外國學者介紹了古埃及文明、地中海文明等區(qū)域文明相關的考古成果,呈現(xiàn)了世界文明的多彩圖景。他同時指出,要認清中國文明,不單要研究自身內(nèi)涵,更要加大與其他文明研究成果和技術的交流,互相啟發(fā),共同提高。
論壇上,還舉行了“嚴文明紀念室”揭牌儀式。嚴文明先生是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,是我國著名考古學家、考古教育家和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思想家,是世界考古論壇終身成就獎的榮獲者。
/strip/ignore-error/1|imageslim"/>
通訊員|黃亞男 朱葉菲 胡琪
揚子晚報|紫牛新聞記者沈昭
最新資訊
評論
- 評論加載中...